Blog Detail

雙喜臨門!台灣兩團隊入圍2020全球仿生設計競賽決選前10大

20 八月 , 2020,
Biomimicrytaiwan
No Comments

自2010年起,全球仿生總會每年針對大專學生與新創團隊舉辦「全球仿生設計競賽 (Biomimicry Global Design Challenge)」,鼓勵更多的青年以大自然為師,融入設計思維中,藉以解決社會的挑戰,至今與會者已橫跨5大洲、52個國家,主題曾涵蓋交通、能源、水資源、食物體系、氣候變遷等。2020全球仿生競賽主要徵求能符合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(SDGs)的仿生創新方案、用以解決該目標下的問題。今年度台灣2支團隊,來自成功大學六系聯隊的RICOCHET團隊,以及台灣科技大學建築所的A Sensitive Wall團隊,在跨17個國家的作品中脫穎而出,入圍決選前10大,獲得進入總決賽角逐大獎與被投資機會的門票!

成功大學「RICOCHET」團隊由來自生命科學系的趙容、林佩臻、生物科技與產業科學系周昕翰、工業與資訊管理學系杜承龍、化學工程學系石一澤、工程科學系簡羽晨以及外國語文學系楊淨,組成六系聯隊,希望針對近年來備受矚目的空氣污染問題,減少細懸浮微粒(PM2.5)的排放,降低其造成的疾病及死亡發生。團隊在比較各式生物過濾機制後,最終選擇以魟魚(Manta)的彈跳過濾(Ricochet)為師。從魟魚濾食浮游生物的鰓耙結構(Raker)獲得設計靈感,保留其不堵塞、不耗能、且能過濾比結構空隙更小之粒子的特性,改善現行過濾微粒的方法,以交通排放最大宗的柴油車為例,於排氣管設計粒子收集器,過濾並收集柴油車引擎燃燒產生之PM2.5,使排出氣體更為乾淨。

「A Sensitive Wall」團隊由台灣科技大學建築所賴弘翌,以及現居英國的設計師王昕俞所組成。都市中的噪音與熱島效應問題加劇,為全球55%的都會居民帶來生活上的負面影響。團隊延伸綠化阻隔噪音 (Green Noise Barrier)的概念,從含羞草(Mimosa)的膨壓機制,設計聲音、光線雙感測器,為抵消噪音學習凹耳蛙(Concave-eared Torrent Frog)的鼓膜構造,為改善裝置結構則師法沙漠蝸牛(Desert Snail)渦形殼,提出一道可調變、節能的立體植栽牆面,讓都市綠帶得以垂直化發展,藉此改善居家生活品質。

台灣仿生科技發展協會於2014年底成立,為協助台灣青年接軌國際仿生科技,自2015年啟動第一屆「全球仿生設計競賽台灣海選」,至今累計來自全台近180個大專院校團隊、超過650位參與者,讓青年透過競賽的過程,培養全球視野、在地行動(Global Vision, Local Action)的能力。2020年台灣海選,獲得科技部社會需求計畫、新北市政府以及台灣經濟研究院生物科技產業研究中心的支持舉辦。成功大學「RICOCHET」以及台灣科技大學建築所「A Sensitive Wall」皆為台灣海選的獲獎團隊、參與仿生咖啡館接受團隊輔導,成為台灣仿生科技發展協會推薦團隊、參與全球競賽。入圍全球前10大的團隊可獲得美國創新創業育成培訓,進行設計再進化、完成雛型(Prototype),於2021年進軍總決賽角逐大獎與被投資的機會。

有關台灣海選更多詳情可參閱: www.biomimicrytaiwan.org ;有關2020年全球賽前10大團隊的訊息可參閱: https://biomimicry.org/introducing-the-2020-biomimicry-global-design-challenge-finalists/

成功大學六系聯隊-RICOCHET

成功大學六系聯隊-RICOCHET

台灣科技大學建築所_A Sensitive Wall

台灣科技大學建築所_A Sensitive Wall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2020全球仿生設計競賽台灣海選決賽

2020全球仿生設計競賽台灣海選決賽團隊

Leave A Comment

RSS
Follow by Email
Facebook
YOUTUB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