針對"水-能源-糧食"的前瞻應用,匯聚了台灣的仿生能量,在中研院生多中心執行長邵廣昭博士、動物園金仕謙園長以及Biomimicry Taiwan 理事長孫智麗博士的開場後拉開序幕,上半場精彩內容:
– 台灣大學機械工程學系終身特聘教授 楊鏡堂老師,分享了研究團隊從鳥到蝴蝶、豆娘的飛行機制,發展出省能耗的微飛行器,未來可應用於人類無法前往之處或銀髮族的照護監測。 觀看簡報
– 成功大學材料科學及工程學系教授 李旺龍老師,則讓我們思考,降低摩擦損耗的能量,也能改善節能,有沒有可能向我們身上的關節學習,將"水基潤滑液"應用於機械上,不僅省能耗、還不會對環境造成汙染。
– 清華大學材料科學工程學系副教授 陳柏宇老師,則從大自然如何儲水、防止水分散失、獲取養分來看仿生材料的發展對人類社會的應用。觀察的對象包含水生蕨類、沙漠甲蟲、食蟲植物等等,相當廣泛。 觀看簡報
– 東海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 邱國維老師,其研究團隊從仿生與生活空間規劃著手。未來因應都市化與糧食短缺問題,團隊從空氣鳳梨、葉面蒸散等機制,發展出兼具集水、過濾、種植等功能的新建築設計;此外,團隊也深入災後的尼泊爾,運用大自然的儲水機制,就地取材,設計出適合在地的沐霧塔,解決水資源的問題。 觀看簡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