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功能”可說是支撐仿生設計的重要基礎,有別於自然風、或生物型態的設計,注重生物界於視覺上或審美觀上的特質,仿生設計重視的是學習生物界的”功能”。
甚麼是功能與策略? (What are functions and strategies?)
生物的“功能”是為了”目的”而生。生物策略是特性、機制或過程,反映出來便是”功能”。例如北極熊的毛皮,是為了保持溫暖,可以說這個功能是”隔熱”或”維持熱度”。為了隔熱流失,北極熊發展出特別的毛皮,學習這樣的特殊功能,能協助人類達到在戶外維持熱度或隔絕熱度的需求。
找出功能 (Identifying functions)
進行設計的第一步至為關鍵,必須先了解”希望這個設計能解決甚麼問題?” 因此先問問自己希望設計品解決甚麼問題,而非直接開始進行設計。以仿生設計來講,不會問大自然”怎麼做出電風扇?” 而是想了解大自然如何”移動氣流”、”如何降溫”。再舉例,要設計頭盔,如果我們下標“設計一頂腳踏車頭盔”,相較於”為騎乘者設計一款保護頭部、避免受到衝擊的產品”,這兩者的呈現便會不同。我們要問大自然”如何避免衝擊”? 下對動詞或關鍵字,將能找到多種自然界的生物策略來學習。
仿生分類學 (The Biomimicry Taxonom)
仿生協會發展出的”仿生分類學”,乃根據生物的功能來分類,組織成生物策略。該分類學也屬於AskNature的底層架構,有助於在上面查詢生物功能或策略。AskNature: http://www.asknature.org/
認識背景與來龍去脈 (Recognizing Context)
生物界的策略因時、因地、因使用者而定。在不同的背景、條件下,生物將發展出不同的應對功能。例如生長較久的樹木,該樹葉會有特殊的尺寸,來行光合作用。藤蔓類的可能樹葉長成同樣大小,以快速生長的"量"盡可能地行光合作用。因此,認識自然界作用的背景與來龍去脈,亦可從中省思人類的科技、激發思考。而自然界的背景、條件非常複雜、且可能隨時在變動,所以生物、人類發展出同時間運行不同策略來因應這些變動的狀況。
觀察自然時,嘗試辨別功能、策略與背景,接著看看能否反推回來看看人類世界的功能設計與背景,儘管只是猜測,都是訓練自己進入仿生思考的方式。
原文請參考: http://toolbox.biomimicry.org/core-concepts/function-and-strategy/